一、“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体育部党总支、行政班子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把握机遇,稳中求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
(一)成绩与现状
1.师资队伍
体育部现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讲师14人,助教4人,女教师8人。博士1人,硕士27人。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近50%。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教师比例达85%,主要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异缘率为100%,职称、学历、性别、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富有朝气。“十二五”期间,体育部注重师资能力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职后教育,教师运动技能、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均明显提升。
2.体育教学
开设了30门公共体育课和3门体育通识课,丰富多样的课程广受学生欢迎,实现了课程资源向多元化、层次化、实用性、趣味性方向发展。8个系列课程获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已建成6类校级优质课程。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各1项。“十二五”期间连续5年荣获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十二五”期间,每年圆满完成18000多名本科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约15万条数据测试和上报工作,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30所试点高校之一。建成了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网络平台,通过实行课外环湖长跑锻炼制度,狠抓学生身体素质练习,近三年来,本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格率每年均以较大幅度稳步提升(2013年77.8%,2014年87.2%,2015年93.8%)。
3.群体竞训
通过精心谋划,科学管理,切实实现了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的目标,群众体育活动百花齐放,大学生体育赛事贯穿全年。高水平羽毛球队获得了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甲B男团亚军、甲A女团第八的历史最好成绩,高水平田径运动队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八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两金一铜的优异成绩。网球、武术、足球等运动队分别获得全国及省市比赛多项优异成绩。
4.体育科研
“十二五”期间,体育部科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高层次课题立项实现零的突破,发表科研论文数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人文社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科学年度规划课题5项,校教改项目4项,校自主创新项目15项。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篇、CSSCI论文14篇,EI收录论文7篇,ISTP收录论文8篇。科研氛围逐渐浓厚,科研方向逐渐明晰,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5.场馆建设
“十二五”期间,完成了拓展训练基地建设,高尔夫练习区建设,体育馆内羽毛球场灯光改造,第一、第二运动场灯光架设,网球场灯光加装,环湖长跑路线建设等。17000平方米的体育训练馆已获建设批文,即将于年后投建。
(二)差距与困难
1. 全国青少年体质20余年持续下滑,我校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与教育部要求的95%仍有差距,三成学生健身习惯尚未形成(源自2015年度调查结果)。
2.体育师资规模较小,如何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指导、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工作尚待深思。
3. 高年级学生体育工作缺乏抓手,体育伤害事故归责、追责制度有待明晰,学生在体质测试、环湖跑锻炼中弄虚作假行为的认定和处置依据不明等系列问题尚需寻求学校政策支持及多部门协同。
二、“十三五”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 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质健康日渐重视,近几年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53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14]4号)等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总体要求,这对加强我校体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 学校对体育工作更加重视,在条件建设上投入更多,学生对我校体育工作整体认同度高(92.7%),同时,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期望和要求更高,这对进一步提高我校体育工作质量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三、“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为指针,一切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坚持“团结、奉献、求实、创新”,坚持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不断推进我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思路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任务,以课堂体育教学为工作重心,兼顾硕士、博士全系列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与教职工多层次体育兴趣满足,着力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体育。
四、“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明显增强。
——体育参与目标:学生参与体育比赛、体育社团的人数比例达到2/3以上。
——运动技能目标:90%以上学生切实掌握能够习练终身的1-2项体育技能。
——体质健康目标:95%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良好及优秀率在原有基础上至少翻一番。
(二)主要任务
1.队伍建设
五年内逐步引进高素质人才3-5人,适当增大师资规模,充实教学、科研、训练与管理队伍。进一步优化教师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在职学习和外出进修相结合的原则,每年度选派8-10名青年教师外出交流、培训,五年内争取有1-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3名教师晋升国家级裁判员。
2.体育教学
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争取立项建设校级重点课程2-3项,建成校级优质课程1-2项,省级精品视频课程1项。争取获得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1-2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二等奖1-2项。
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3.群体竞训
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引导,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培养健身习惯。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高竞技水平,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以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的形式整合单项赛事,进一步丰富比赛项目,扩大参与面。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懂体育,爱体育,关心体育,参与体育的校园体育氛围,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4.体育科研
争取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或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科项目2-4项,省级教改和社科项目2-3项,获批纵向经费30万元,发表EI、CSSCI等源刊论文20篇以上。
5. 条件建设
积极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体育场馆的建设、维修、改造等工作,科学管理,保障体育场馆的平稳运行,为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群体活动提供良好平台。
五、“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适当增加课项数量,进一步锤炼教学内容,增大运动负荷,丰富教学方法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增进师生互动
——进一步完善体育选课制度,合理分布课程资源
——强化体育教学二级督导制度,完善具有体育教学特色的评价体系
——探索构建贯通班的新模式,即以篮球、健美操项目为试点,试行课堂内常规教学→社团内骨干培养→运动队精英集训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促进体育社团发展
——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的一体化贯通
——理顺体育社团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扩增数量,覆盖全校
——实现体育社团信息化管理:体育部借助管理体育系统相应模块统筹监管;多采用APP、微信群、QQ群等信息化手段丰富活动组织形式,增强互动性
(三)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积极谋划,多方协同,举办大学生体育文化节
——把环湖跑沿线建成体育文化长廊,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
——建好体育部门户网站和狮子山体育网
(四) 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反馈与评价工作,发布年度白皮书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诊断、预警机制,对体质状况不良的学生开设体能训练营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职务评聘、团队组建、体育部资源利用、进修和交流等方面对积极进取、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给予倾斜,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从教学、训练、裁判、科研等多方面开展教师业务技能比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每年聘请3-5名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指导,每年选派8-10名教师参加教学、科研、训练、裁判、技能等方面培训学习
(六) 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落实细节,监控过程,实现对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普通学生运动员分级分层的目标责任管理,努力提升我校竞技体育水平
——广泛开展校内群体活动,每月至少1赛,大学生体育赛事贯穿全年
——以“稳固成熟项目、推进申报项目、扶持潜力项目”为工作思路,推进足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申报工作
(七) 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增强体育科研实力
——组建科研团队,逐步提高科研质量,完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调动教职工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课题申报立项的组织工作,提高申报成功率
(八) 科学管理,发挥体育场馆服务功能
——加强场馆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体育场馆使用效率
——加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
——做好日常维护,保障体育场馆运行安全
——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建设好体育训练馆